Board logo

标题: 从纪念马泰想到评剧的传承 [打印本页]

作者: 常子金    时间: 2014-3-28 20:00     标题: 从纪念马泰想到评剧的传承

作者:西路评剧研究会
马泰先生是戏剧界知名的评剧生行,为国家特一级演员。他曾向京剧名家侯喜瑞、裘盛戎学艺。1954年入中国评剧院拜张润时为师学评剧。戏迷们之所以喜欢马泰的唱腔,就是因为马泰音质浑厚圆润。

马泰擅长于把评剧的润腔技巧和其他剧种、曲艺、民歌等演唱方法结合起来,他与音乐工作者共同研究,创造了不少新的唱腔。上世纪50年代后期马泰脱颖而出,先后在舞台上塑造了数十个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著名的代表作及人物有:《金沙江畔》中的谭文苏,《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杨晓冬,《夺印》中的何文进,《向阳商店》中的刘宝忠,《南海长城》中的区英才,《阮文追》中的阮文追,《评剧皇后》中的李长生,《米酒歌》中的陈广均,以及《孙庞斗智》中的孙月宾等。马泰先生善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求新,在新音乐工作者的帮助下,根据剧情的需要和人物的思想创作演唱了“评剧男生反调大慢板”。几十年的舞台实践,马泰先生演出了大小古今80余出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和表演风格,评剧也因有了马泰、魏荣元等一批杰出的男生艺术家, 而马泰是以男演员老生行当走上评剧主演地位的第一人,评剧在解放前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既女演员为主的“半台戏”的局面就结束了,并开评剧之先河,使评剧男演员上升到主角地位,极大地拓宽了评剧的表现题材,丰富了评剧的舞台风采评剧男生挑大梁唱主角,拓宽了评剧的表现题材,为评剧艺术增添了新的光彩。凡字调大慢板《四季长青》中的“傻子歌”;《阮文追》中的“故乡歌”,“正气歌”;《成兆才》中的“瞎子歌”等,在演唱风格上情真意切,韵味十足,得到内外同行的首肯。

从小听“话匣子”长大的人,恐怕没有不知道马泰的,因而在缅怀马泰逝世十周年的日子里,更多的是满头白发的老年人。由马泰艺术研究会发起并与177中学、安德路社区宇扬评剧苑联合主办的纪念马泰十周年名家名票演唱会,更加使人们意识到马泰艺术的源远流长。

透过参加纪念马泰的活动,看到满头白发的老人占会场人数多一半,也不由得有些感想。戏曲艺术发展的今天,评剧应该更给力。新凤霞艺术研究会、马泰艺术研究会、白派艺术研究会、西路评剧研究会等等一些民间为评剧发展促进的社会组织出现,包括网络上的各地评剧戏迷联谊会等。评剧今日发展还不如黄梅戏,其中之一,就是评剧新生力量上来的太缓慢,看看京剧、黄梅戏,一批批苗子顶起成了台柱子。而评剧让人叹息。评剧人才的培养仅仅靠专业院校培养是不是不够。

评剧表演艺术家,西路评剧唯一传承人张淑桂,当年18岁演的刘春秀,而今74岁还精神饱满神采奕奕的站在舞台上,为啥?为了评剧,她把当年唱的“一杯糖水胜甘泉”“夸手”“见口袋不由我大笑一声”三段演唱后,说我今天来了,我得唱段西路评剧,西路评剧要让更多的人知道来传承。这就是老艺术家,站在舞台上还想着评剧的传承问题。

散会后,一位张淑桂的粉丝忠实的戏迷走到台上恳切地跟我说:“西路评剧我喜欢好听,可是没人唱啊!张老师74了,只有在张老师参加的演唱会上才能听到这么一段。让我转达给张老师,西路评剧要从干专业里的培养人,当年西路评剧是中国评剧院抢救的,是评剧院把散落在民间的艺人小蜜蜂等人请到评剧院,派刘淑萍、张淑桂去跟小蜜蜂老师学习西路评剧,老师口传心授给两位学生,刘淑萍、张淑桂在评剧院排出西路评剧《花亭会》轰动戏剧界。刘淑萍老师走了,就张淑桂一人学着真东西了,张老师赶紧组织人办班传授啊!”另外,建议张老师出书留资料。这就是真正懂得民族艺术传承重要的戏迷的心声。






欢迎光临 评剧论坛-评剧曲谱网 (http://www.pingju.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