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天津评剧“五朵梅花”的戏剧人生【续】 [打印本页]

作者: youyayi    时间: 2014-2-23 15:25     标题: 天津评剧“五朵梅花”的戏剧人生【续】

【续】
三.崔连润:评剧是我一生的追求


               [attach]25974[/attach]
               [attach]25975[/attach]
                     
崔连润,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曾任天津评剧院副院长。她嗓音高亢明亮、音域宽阔,声腔委婉华丽、刚柔相济,在唱法上继承了传统的“大口落子”风格,又兼收诸多名家的演唱技巧,在行当上不拘一格,亦文亦武,曾四次获得文化部“优秀表演奖”和第九届、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以及第五届“中国金唱片奖”等。



     ●成名正是少年时
  崔连润八岁学艺、九岁登台,十岁就与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鲜灵霞同台演出传统戏《卖子孙贤》、《大拾万金》,这对于并非出身在戏曲世家的她来说绝对是一种幸运。“我的父母很喜欢戏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带我去戏院看戏。看到人家排戏我觉得很新鲜、很好玩,回家就自己照着镜子模仿练习,又唱又跳的。家人看到我如此痴迷戏曲很惊奇,觉得这孩子跟着了魔似的,还给我取了个外号叫‘小魔怔’。”
  看到孩子自己学戏还学得有模有样,父母便给崔连润请了一位评剧师傅,让她跟着老师专业系统地学戏。1958年,天津评剧院招学员,才刚刚八岁的崔连润凭借着优秀的表现和天赋被特招进了少年训练队,成为最小的学员。“我那时候因为年龄小,所以很讨哥哥姐姐们的喜欢,他们去老师家里一对一学戏的时候都喜欢带上我,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跟很多评剧大师像新翠霞、鲜灵霞、莲小君她们学过戏。”也许是在学戏时,崔连润给鲜灵霞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后来她演出《卖子孙贤》时要找演员演她的孩子,既要年龄小,又要能跟她唱同调,就找到了崔连润。“我那时候才八岁,什么都不懂,上了台也不知道紧张,剧中的娃娃生有大段的唱腔,我跟鲜灵霞对唱的时候一点儿不怯场,底下观众掌声不断。”在跟鲜灵霞合作演出两部戏后,崔连润成了名符其实的小童星。在外人看来,崔连润幸运得都要让人嫉妒了,但其实作为孩子,她付出了很多。“我们这一代评剧演员基本功很扎实,唱、念、做、打各项基本功都要掌握,练身形、毯子功都是京剧老师亲自教。白天一整天都在练功,一到晚上就去剧院观摩名角儿演出,看完之后就躲起来自己练。”崔连润说,自己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被“熏”出来的。
  1966年,崔连润随团到农村割麦子、到部队拉练都做过,虽然辛苦,但她仍放不下评剧,一直坚持着练功练声练唱。“那时候不让演出,我只能偷偷地练,有时候都躲到麦地里吊嗓子。在当时的环境下,很多人都放弃了,但我也不知道怎么就有那种一股走到黑的劲头,从来没有中断过学戏、练功。所以,在恢复传统戏演出后,对我而言,评剧不是重新拾起来,而是从未离开。”




[ 本帖最后由 youyayi 于 2014-2-23 15:30 编辑 ]
作者: youyayi    时间: 2014-2-23 15:29

●艺术追求无止境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78年,天津评剧院排演评剧版《花木兰》,扮演花木兰的演员需要具备全面的基本功,更需要演员以高超的技艺塑造花木兰的女扮男装、亦文亦武的英雄形象。崔连润凭借着多年来练就的扎实基本功和优异的天赋被选为花木兰的扮演者,后来她才从剧院领导那得知,原来这出戏是为她量身定做的。虽然幸运地接下这个角色,但是对于从来没有演过武戏的崔连润来说,距离能文能武的花木兰还是有些距离,为此,她开始了艰苦的练习。“演出之前的排练经历了很长时间,因为我必须要把武戏重新学习一遍,包括马鞭枪、对剑、三八大刀、巡营,每天早中晚三遍功。当时又是三伏天,天气很热,从开始排练到演出结束,我的体重从一百零几斤降到八十多斤。过去的剧场不像现在有空调,那时候就是弄一缸冰,上面挂个电扇对着吹,散热效果很差。为了演武戏时功架好看,我需要在身上绑一件袄,相当于衣服里面又穿了个不带袖子的棉坎肩,特别热。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演出一场戏要换两件衣服,衣服脱下来一拧全身汗水,有时候脖子里捂得都是痱子。”
    辛苦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崔连润以优美流畅的声腔、飒爽的舞姿,塑造的花木兰形象大获成功,剧场连续三个月四十场演出,场场爆满,有的观众甚至反复排长队买票连着看很多遍。天津电视台趁《花木兰》火爆津城之际,按照电影的拍摄手法将其拍摄成一部舞台艺术片,1978年由中央电视台面向全国播放后引起轰动,崔连润塑造的评剧花木兰形象更是深入人心,这部艺术片成为当时评剧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著名评剧艺术家新凤霞称其“评剧翻身大戏。”
     经过长期舞台实践与艺术积累,崔连润认真总结、潜心研究,广吸博纳、充实提高,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开始了新的探索。在排练“鲜派”代表剧目《回杯记》中,她重点学习“鲜派”独特的头腔、胸腔共鸣,掌握用气技巧,把握住“鲜派”的行腔规律。在保留“鲜派”特色的同时,发挥自己高亢、纯正的声音条件,根据人物情绪需要,以新的演唱方法进行润色。“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的成长,我需要把各种角色带有的性格情绪融入唱腔和表演中。例如为了表现剧中少女的思夫心境,我采用了俏丽的装饰音和轻美的颤音,体现少女的活泼可人。同时在‘鲜派’特色音形‘大跳滑音’和‘哭迷子’无限延长的行腔中,为求更准确地把握人物内心变化,调整节奏,我融入了‘懒音’,控制了‘滑音’,以此抒发人物内心情感。在表演上我还学习借鉴姊妹艺术,运用了手绢、扇子、水袖、滑步、搓步等技巧表现剧中人物行为,让不同年龄、不同心情下的王玉姐性格更加丰满突出。”
    在崔连润和编剧、导演、设计部门的共同实践创作下,《回杯记》几经修改的剧本更加精炼,人物更加丰满,表演更加生动,音乐更加丰富,舞台更加亮丽,全剧也更加完整,成为“鲜派”流传作品中最为完整的一部。在1993年由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地方戏交流演出”中,《回杯记》荣获“优秀表演奖”多个奖项,原文化部艺术司司长曲润海还为其赋诗一首:“十七台戏你压轴,掌声好声充满楼,更加琴师情激荡,锦城服了‘玉姐’喉。”崔连润更是凭借主演此剧,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殊荣。

       ●带领评剧走市场
    《狗不理传奇》是崔连润在评剧艺术上日趋成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她勇挑重担、敢于冒险让评剧艺术走向市场的经典作品,她也成为了天津市戏曲院团第一个剧目制作人和演出经纪人。“《狗不理传奇》对我而言不单是一部塑造人物的作品,它更是我独立运作、将戏曲艺术市场化的尝试和经历。当时组建《狗不理传奇》剧目工作室,市文化局、评剧院和我个人分别投资,完全按市场运行机制排演这部剧,戏演得好坏、赚钱与否对我来说都非常重要,因此承担了一定的风险和压力。那时候,我们在天津所有剧场都演了一遍,还走出天津,足迹遍布半个中国。我们对剧本不断进行修改完善,希望把一部津味十足、天津评剧韵味十足的作品献给全国观众。”《狗不理传奇》这部花费了崔连润大量心血的作品最终取得了可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创下演出百场纪录,崔连润也以突出的艺术成就荣获二度“梅花奖”。
    2006年从天津评剧院退休后,崔连润成立了自己的文化艺术交流工作室,并和天津著名剧作家赵大民编剧合作,精心打造了集戏曲化、个性化、评剧化为一体的评剧《雷雨》。该剧汇聚了京、津、沈三地评剧名家谷文月、刘萍、王有才、徐培成、李惟铨等人,也因为是跨省市、地区的多位评剧名家、多种评剧流派,在同一舞台上演出的新探索、新突破,而引起戏剧界的广泛关注。崔连润告诉记者:“很多人问我,把这么多不同流派的名家汇集到一出剧中,会不会不够协调,我觉得,《雷雨》这部作品人物众多,性格不一,适合不同流派演绎,再加上我们有行业中的实力派专家李凤阁、刘文田、李娟文、董生等人对唱腔、音乐精心设计,调式、板式协调使用,使得各流派相融一体,所以整部作品和谐而又有创新性,得到各方的肯定。”
    在评剧版《雷雨》中,崔连润出演繁漪一角。本来已经身兼数职、负责主导整部戏曲的她不愿再出演角色,但是禁不住编剧、导演、剧中主要演员的要求,只能“披甲上阵”了。“繁漪这个人物性格复杂,我在塑造这个人物时,希望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有所突破。繁漪是个为人怜悯的女人,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她追求爱情、渴望真情,但现实不允许,所以要在矛盾中展示她的心理状态。为了准确表达这种情绪,我们采取了唐山影调、融入评剧声腔,并在处理上增加一些趣味性,演出起来效果挺好,观众也认可了。”对于自己塑造的繁漪这个人物,虽然专家和观众都给首肯,但崔连润表示自己还不是十分满意,在接下来的演出中,她将继续完善对人物的创作,力争达到完美。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在评剧艺术的舞台上已经发光发热了五十多年的崔连润依旧充满热情,“我将一如既往,脚踏实地,矢志不移,对倾心挚爱的戏曲艺术永远不懈追求。”


[ 本帖最后由 youyayi 于 2014-2-23 15:33 编辑 ]
作者: youyayi    时间: 2014-2-23 15:35

四.曾昭娟与评剧的不解之缘

        [attach]25976[/attach]
        [attach]25977[/attach]      
“我看似腊月松柏多坚韧,时时我孤立无依雁失群。我看似依然香艳若桃李,日日我严防蜜蜂与苍蝇……”在评剧《寄印传奇》中,冷月芳的独白唱出了细腻复杂的内心世界,她敢爱敢恨、执着追求的性格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当冷月芳的扮演者、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天津评剧院副院长曾昭娟被记者问及自己与饰演过的哪个角色最像时,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冷月芳。”

●为评剧而生
  曾昭娟告诉记者,自己出生在一个传统家庭,祖辈上没有一个人唱戏。父亲希望女儿能够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成为一名医生,打小就是乖乖女的曾昭娟也从来没想过自己以后会从事医生以外的行业。1981年,汉沽评剧团要招评剧演员,在门口贴出招聘启事。因为喜欢表演,渴望在舞台上一展粉墨人生,曾昭娟鬼使神差地不知哪来一股勇气,偷出家里的户口本便去报了名。
  面试的时候,曾昭娟根本不知道评剧为何物,便在现场演唱了电影《第二次握手》的插曲《怎能忘怀》。曾昭娟一开口唱歌,便把当时的老师给惊着了,一曲下来,评委老师一致认定这是个唱评剧的好苗子,团里要定了。随后老师便去拜访曾昭娟的家长,当时家人对曾昭娟报名评剧团的事一无所知,家里顿时闹得天翻地覆。但是,父亲的强烈反对也未能改变女儿学评剧的想法。十五岁,曾昭娟开始了她的评剧生涯。
  戏曲演员练功的艰辛不是常人可以想象的。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外出喊嗓子,然后练身段、练毯子功,学唱腔唱段,到很晚才结束。毯子功要经常进行翻、腾、扑、跌、滚、摔等各种形式的训练,所受的都是皮肉之苦,为此曾昭娟的胳膊、腿上经常青一块、紫一块,有时候磕破流血、疼到哭出来,但是她从不当人面哭,因为她早已立下雄心壮志,一定要做最好的演员,让亲人以自己为荣!
  天赋异禀的曾昭娟扮相俊美,嗓音纯正,音域宽广,高音区尤为出色,很快在团里崭露头角,十六岁登上舞台便一鸣惊人。曾昭娟现在还记得第一次登台唱的是《朱痕记》,上台之前紧张不安的心情在第一次听到观众的掌声后便平静下来。演出结束,很多人兴奋地表示,汉沽评剧团要出个大演员了。在随后的几年里,曾昭娟上山下乡到处演出,更凭借在《狸猫换太子》、《珍珠案》中的精彩表演获首届天津戏剧节优秀青年演员等奖项。



[ 本帖最后由 youyayi 于 2014-2-23 15:37 编辑 ]
作者: youyayi    时间: 2014-2-23 15:40

●为评剧而伤
  1987年,曾昭娟在天津评剧界已小有名气,恰逢著名评剧大师、花派创始人花淑兰想在华北地区寻觅学生,有人便向她推荐了曾昭娟。花淑兰特意来到长城影剧院观看曾昭娟的演出,听到曾昭娟的演唱后,花淑兰满心欢喜当即决定收其为徒。花淑兰很喜欢这个徒弟,经常带着曾昭娟到全国各地唱戏,慢慢地,观众认可了曾昭娟的表演,并称其为“小花淑兰”。
  1990年,曾昭娟被调入名家荟萃的天津评剧院,在此期间,她先后排练演出了《谢瑶环》、《三关明月》、《凤阳情》、《东虹日头西虹雨》等优秀剧目,受到业内外一致好评,尤其在第二、三届中国评剧艺术节演出中,她凭借《三关明月》中的萧太后和《凤阳情》中的马皇后技压群芳,一举夺得国家文化部颁发的优秀青年演员奖。就在曾昭娟的事业逐步走向巅峰之际,一场意外却让她痛彻心扉。
  2003年4月,奔波在《凤阳情》的演出、“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20周年纪念活动”演出和中国戏剧学院研究生学习中的曾昭娟,由于超负荷的工作,身体承受巨大压力,在一次演出中不慎跌倒,造成左腿股骨颈骨折。医生说,这种病“十人九残”,院里领导找到天津骨科专家张铁良,恳请他为曾昭娟进行治疗。但是张教授说,他只能保证曾昭娟生活自理,舞台可能就要放弃了。听到这个情况,曾昭娟万念俱灰。
      当时医生给了曾昭娟两个治疗方案,一个是保守治疗,慢慢恢复,不过最后可能会成为一个“踮脚的姑娘”,另一种就是做大手术,将钢钉接到骨头里,承担有可能落下终生残疾的风险。曾昭娟思索良久,“舞台上从来没有踮脚的角色,如果我不能够放弃舞台,那我就不能够接受踮脚。既然我已经不能再登舞台,那么残废与踮脚对我而言又有什么区别?家人不肯在手术书上签字,那我就自己签吧。”
  就这样,在无人忍心签字的手术书上,曾昭娟签下自己的名字。幸运的是,她的手术很成功,在做完手术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曾昭娟便在两个男演员的搀扶下开始一瘸一拐地登台练唱。排练时,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牵扯到腿中的钢钉,疼痛折磨得曾昭娟一度想放弃。在经历心里的一番挣扎和肉体苦痛的折磨后,曾昭娟终于重新站到了舞台上。
  对于复出后的第一场演出,曾昭娟至今回想起来仍百感交集。“当时我激动的声音都在颤抖。我没想到,自己还能重新回到舞台上。”说到这时,曾昭娟忍不住潸然泪下。当时曾昭娟的主治医生、护士也去看了她的首场复出演出,医护人员告诉曾昭娟,他们基本上没看戏,都在看她的腿。医生说,很难想象一个股骨颈骨折的演员还能在舞台上载歌载舞,原来艺术竟然有着穿透生命的力量。
  ●为评剧而活
  “花淑兰老师告诉我,梅兰芳先生1953年赴朝慰问演出归来时,曾在锦州看过她演的《茶瓶计》,梅先生评价:‘京剧有个红娘,让荀慧生演活了,唱活了;评剧出了个小春红,让花淑兰演活了,唱活了。评剧大有希望。’我想,我要演活了谁,唱活了谁?”曾昭娟经常这样问自己。
  战胜伤痛后,曾昭娟像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振翅飞翔,活跃在评剧舞台上。2004年,曾昭娟获第十一届文化部文化表演奖、第十五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2006年,曾昭娟领衔主演的戏曲电视连续剧《凤阳情》获第二十六届电视剧“飞天奖”戏曲一等奖。2008年,曾昭娟凭借在《寄印传奇》中的出色表演,获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而她所有成绩的不断取得,源于她不懈的努力和对艺术创作的追求,更源于她对“演活”角色的寻找。
  “继承和传承,对艺术的发扬有一定局限性。花淑兰老师的嗓音、外形造就了花派艺术的经典,虽然我跟老师学戏有相通的地方,也得到很多观众认可,但我不是她,靠单纯的模仿是无法展现艺术的魅力的。在这个多元文化冲击的时代,我需要自我发展、自我创造,发挥我所有的潜能,去创作完全属于我的角色。”曾昭娟在学习、表演的过程中慢慢领悟到“演活”角色的真谛,由此也开始了她“三出戏”的“三个跨越”。
  出演由梁波和戴英禄合写的《三关明月》,是曾昭娟迈出独立创作的第一步。在这部戏中,编剧为了给曾昭娟量身打造萧太后的角色形象,对剧本进行了大量修改。老师也不再对曾昭娟进行一招一式的指导,而是让她自己去创作、去展现这个人物。“《三关明月》是我独立创造的第一个作品,是我艺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曾昭娟说。
  因为在《三关明月》中饰演的还是青衣,与自己以前的表演很像,曾昭娟觉得不太满足,想要更大的突破。于是她给全国知名女导演张曼君送了很多作品,但因为各种原因被否决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寻觅,有一天张导突然给曾昭娟打来电话,说以描写“马大脚”马秀英为题材的《凤阳情》特别适合她来演。在这部戏中,除了后半场封后的部分属于曾昭娟的本行青衣正旦,整部戏中融合了花旦、武旦、泼辣旦、老旦等各种行当,这是她从来没有表演过的。看完剧本,曾昭娟内心忐忑不安,她不知自己能否把这个角色演好,但导演告诉她:“演员要创造角色、塑造角色,必须在更大的空间里寻找空白,只有突破了这个空白,才能真正体会创作的自由。”导演的鼓励让曾昭娟重拾信心,她开始了自己艺术道路的一番新尝试。
   《凤阳情》的演出很成功,观众为曾昭娟塑造的全新角色报以无比热烈的掌声。“通过这部戏曲,曾昭娟从单纯的演员,初步跃上了评剧表演艺术家的行列。”戏剧评剧家康式昭评价。如果说《凤阳情》的舞台风格是平民的、通俗的,那么《寄印传奇》则更多表现人物的心理和寓意。曾昭娟外冷内热的表演将人物复杂深刻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更加映衬出人性的善良与丑恶。有观众评价,《寄印传奇》中的冷月芳与曾昭娟融为一体了。
    从《三关明月》的自在,到《凤阳情》的自觉,再到《寄印传奇》的自由,曾昭娟通过一步步对表演追求的转变,完成了对“演活”角色的寻找。她表示:“在接下来的作品中,我依旧会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以自己的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继续追寻创作下去。我此生就是为评剧这一件事而来,将这一件事做好,我也就不枉此生了。”

作者: youyayi    时间: 2014-2-23 15:46

五.赵斌:用心唱出评剧梦想

       [attach]25978[/attach]
       [attach]25979[/attach]   
天津评剧院著名演员赵斌是评剧小生行当里不可或缺的代表人物,他嗓音清脆明亮、扮相英俊潇洒、表演能文能武,从艺三十多年来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先后凭借在《回杯记》、《三关明月》、《凤阳情》、《周仁献嫂》、《朱痕记》中的精彩表演,获得文化部优秀表演奖,第二、三届评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以及中国戏剧梅花奖等荣誉称号。



      ●戏多不压身  时刻准备着
      赵斌打小就是学校的文艺骨干,经常跟着校宣传队排戏演出,不过因为那时候接触到的只有八个样板戏之类的剧目,所以喜欢上京剧的他根本不知评剧为何物。后来,天津戏曲学校到赵斌所在小学招收学生,老师知道赵斌嗓子好、唱戏不错,便把他从课堂上叫了出去,让他给戏校的老师唱几句。赵斌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听到老师让唱戏,他便唱了段京剧。谁知这是戏校的评剧班招生,老师觉得赵斌的外形和嗓音条件非常不错,便要下了他。就这样,本来奔着京剧去的赵斌,误打误撞走上了评剧的道路。
  初进戏校学习的人一般都会经历一个痛苦的练功过程,赵斌也不例外。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跑步、踢腿、拿顶,当时赵斌他们一批学生经常要从津塘公路跑到二宫,夏天还好,冬天要是遇上大顶风跑步,可算是受大罪了。除此之外,学校还把一批先天条件比较好的学生聚到一起,组成三结合班——舞体戏,就是舞蹈、体育、戏曲结合班。这个班里的学生不仅要学唱戏曲,还要练体操、学舞蹈,放到现在来说,就是要全面发展。就这样在戏校进行了五年的学习、锻炼,1977年,赵斌因在毕业汇演中表现优秀,被分配到了天津评剧院。
      那时候刚刚恢复传统戏演出,赵斌幸运地排演了《杜十娘》、《秦香莲》、《花木兰》这三出天津最有影响力的评剧大戏。李秀云、马淑华、崔连润等多位评剧前辈的帮助让年轻的赵斌受益匪浅,而他也紧紧把握住每一个学习的机会,无论演哪出戏、无论出演什么角色,他都会在一旁认真观摩学习,很多戏自己都学会了。“当时一场演出费是两毛钱,我一个月能拿到六块钱,一个月演三十多场,几乎天天都没歇过。而且那时候我也挺单纯的,想着既然做了评剧这行,就要做好,脑子里除了戏就没别的,空闲时候也一直在学戏。后来领导知道我好学,在排新戏时无论有没有我的角色,都会让院里出完剧本后给我一本。”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82年,火爆津城的评剧《闺女大了》应邀到全国各地演出。不料其中一个男演员意外受伤,无法继续演出了。事态紧急,必须有合适且熟悉这部戏的演员顶上,院领导这时想到了赵斌。“《闺女大了》这戏你会吗?”领导问到。赵斌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出演这部戏,但是好学的他在拿到剧本后还是很认真地学习了,所以他轻松地回答道:“会啊。”领导一听:“行了,就他了”,马上安排赵斌进入排练。虽然之前学过这出戏,但是为了准备充分,赵斌还是在拿到剧本的第一时间,拉着同是评剧演员的爱人跟他一起对词、排练,三天就把这出戏给赶了出来,紧接着就在延安影剧院演出,受到热烈欢迎。“我把自己的一切都准备好,有了机会,我就上。《闺女大了》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被我赶上了,领导、观众看到你的表现不错,便会给你更多的机会,戏路也就慢慢拓宽了。”


作者: youyayi    时间: 2014-2-23 15:56

●能文亦能武勇摘梅花奖
      1982年,凭借在《双下山》中的优秀表现,年仅21岁的赵斌便获得了天津文艺新人月新秀奖,这部戏的三花脸形象也让他突破了小生路线的限制。1993年,赵斌与评剧名家崔连润一起合作主演《回杯记》。评剧界有句俗话说“男怕‘回杯(《回杯记》)’女怕‘开店(《马寡妇开店》)’,由此可见这出戏对于男演员之难,但赵斌硬是以出众的嗓音和扎实的基本功,把握住了戏中大段的唱词和繁难的唱腔,将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一举夺得1993年文化部优秀表演奖。
      评剧一直以旦角为主,这让很多优秀的男演员难有突破发展。1997年,为提升小生在评剧中的地位,也为了充分发挥赵斌的艺术天赋,天津评剧院为其量身定做了以小生为主演的评剧《周仁献嫂》。这部戏改编自京剧作品,赵斌出演舍己救人、大义凛然的主人公周仁。在剧中,赵斌不仅有大量唱词和变化多端的唱腔发挥,还有翻、打、扑、跌等高难度的武戏。这场演下来,能文能武的赵斌不仅展示了其在唱念做打方面的深厚功力,更为其小生的戏路开拓出一个新的空间,让他受益良多。
      2002年,赵斌出演评剧《凤阳情》。谈及自己最喜欢的作品,赵斌表示:“我在这部戏中饰演朱元璋,从年轻演到年老,年龄跨度非常大。但正因为这样,我的表演也更加丰富,通过把握各个时期人物的不同个性,以合适的演唱技巧表现人物的性格变化,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提升。”为了能够演好这个角色,赵斌全身心地投入到排练中,不分昼夜、不辞辛苦。不过,也正是因为过于劳累,本来胃就不好的赵斌更是被胃疼折磨得痛苦不已。“《凤阳情》的演出队伍庞大,如果我歇了,大家都得歇着,所以我只能忍。到后来严重时不得不去医院做了胃息肉切除手术,但第二天又投入到排戏中去,就这样撑到演出结束。”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专业的工作态度,赵斌没落下一场戏,精彩的表现也使他获得了第三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2004年12月,赵斌在中国评剧院大剧院举办了个人专场演出,他一人主演的《周仁献嫂》、《凤阳情》、《朱痕记》获得专家和观众的一致赞誉,并一举夺得第2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他也成为天津评剧界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获此奖项的男演员。
      2005年,正处于事业高峰期的赵斌因为严重的胃病不得不暂时离开了心爱的评剧舞台。刚开始时,赵斌从心底里还不能接受这个现实。“有一回我回剧院办事,刚好看到舞台上在演出我主演过的《凤阳情》,看着看着我心里就难过起来,眼泪都快出来了,从那以后我就很少再去剧院了。我害怕再勾起回忆,害怕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我实在是太想念舞台了。”赵斌现在回忆起来仍然唏嘘不已。为了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赵斌在生病期间报了钢琴学习班,闲着没事时就弹弹钢琴,放松自己。“但是钢琴还没练到一定水平,我就没时间继续练下去了,因为在身体刚恢复一些时,我就复出舞台了。”赵斌笑着说道。
      ●背后多支持 心中怀感恩
      赵斌复出后的第一场戏是《杨三姐告状》,由于身体刚刚恢复,他在该剧中饰演只有一句唱词的高小三,当赵斌唱完那仅有的一句唱词时,“哗”的一下掌声就起来了,一些不认识赵斌的年轻观众有些纳闷,怎么这一句唱词也能给好?有人就告诉他们这是评剧院的著名演员赵斌,他们才恍然大悟。
      “生了这场大病,让我看透很多东西,也看淡很多东西。名利都是过眼云烟,只有观众的认可对我来说才是最大的收获。虽然只是出演一个小角色,但是我却看到了观众对我的期待和支持,这也成为我继续唱下去的动力。”赵斌为了回馈观众的热情和鼓励,2007年在天津中国大戏院举办了《金声玉振莲花魂——赵斌评剧生腔艺术演唱会》,评剧艺术家李福安、谷文月、刘萍、李秀云、崔连润、赵如意、韩学门、刘秀荣等鼎力支持,登台献唱。让赵斌意想不到的是,这场演出相当火爆,门票全部售罄,甚至连门口的票贩子都跟他说:“赵老师,您这演出太火了,我都没弄到票。”面对全场给予热烈掌声的观众,赵斌热泪盈眶,唱第一段时哽咽地几乎唱不下去,他说:“对于喜爱我的戏迷朋友,我无以为报,只能用饱含真心的演出来回报他们。观众爱听,我就多唱。”马不停蹄忙着演出的赵斌,最近正在进行评剧名家舞台版《雷雨》的排练工作,他希望在接下来的唐山群众文化艺术节中给戏迷朋友带来一场精彩表演。
      除了观众的支持,赵斌对于家人给予自己的爱和支持,也是无以为谢。赵斌的爱人也是评剧演员,因为从事的是同一行业,所以她非常理解赵斌的工作。为了赵斌,她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尽量减少自己的工作量,照顾家庭。赵斌因为胃的状况一直不太好,所以要经常吃保养品,妻子为了节省开支,不买衣服,也不买化妆品,把钱省出来都为赵斌买养胃的药。“家里的事情都是妻子在操持着,照顾孩子,孝敬父母,她把整个家都担了起来。”谈到这些,赵斌饱含感动。
      对于孩子,赵斌也觉得很亏欠。因为夫妻俩人工作忙,没有什么时间照顾孩子,所以孩子小时候都是爷爷奶奶照顾着,不过这也让他养成了独立自主的习惯。说到这时,赵斌讲了儿子的一个小故事:儿子读小学的时候,老师经常要求学生默写字词,这就需要孩子提前在家练习。因为家里经常没人,有时候爷爷奶奶又帮不上忙,孩子便就用录音机把自己念的词语录下来,然后再听着自己的录音默写。撞见这个情况的赵斌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是让他欣慰的是,孩子学习一向自觉,成绩也相当优秀,十五岁时便获全额奖学金出国留学了。“我可能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但是我很庆幸有一个好妻子、好儿子。”说完这话,赵斌笑得一脸幸福。





欢迎光临 评剧论坛-评剧曲谱网 (http://www.pingju.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