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李桂芝 [打印本页]

作者: 常子金    时间: 2013-8-16 10:57     标题: 李桂芝

作者:魏晓光
李桂芝,女,1933生,祖籍吉林省伊通县伊通镇。1956年2月来到梨树评剧团,在梨树工作生活了近40年。历任梨树县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梨树县戏校校长、梨树县评剧团副团长、梨树县吉剧团副团长、梨树县戏曲剧团副团长职。

    李桂芝出身于木工世家,兄妹三人,两个兄长,她排行为三。伪满时期父亲李德洪在伊通镇内开设一个木匠铺,由于家庭生活困难,李桂芝失去了上学读书的机会,致使她一生没有文化。1940年,8岁的李桂芝拜艺人刘海山为师学唱评剧,满徒后在刘海山的戏班里当演员,从此,她开始了戏剧舞台生涯。195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师傅的举荐下由母亲护送到沈阳市皇姑区戏园子唱旦角,以后当了主演,又先后到凤城等地唱主演。

    李桂芝到梨树评剧团之前,梨树评剧团暂遇困难,一是演员阵容不强,没有主演;二是缺少优秀剧目,观众上座率很低,经济收入不佳。李桂芝到团后唱主演,首先与小生张潮文合演了传统戏《吕布与貂婵》、《相思树》等剧目,赢得了观众的赞赏,活跃了梨树的文化生活。

    1956年春节期间,在梨树人民俱乐部(现图书馆旧址),李桂芝又和秋艳枫(女)合演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梨树评剧团首次演出的灯光布景戏。李桂芝、秋艳枫二人分别唱反串扮演小生颇受观众的欢迎,仅《梁山伯与祝英台》一个剧目在梨树城就上演半月有余,场场座无虚席。这之后李桂芝又先后主演了《红娘》、《唐伯虎点秋香》、《珍珠衫》、《纟罗裙记》、《张羽煮海》、《花为媒》、《杜十娘》、《人面桃花》、《拜月记》等几十个传统剧目。从此评剧团演员阵容大振,演出质量大大提高,经济收入亦日趋上升,使评剧团由困境中走出低谷。李桂芝舞台演出的特点是唱腔优美,吐词清晰,表演细腻逼真,达到了唱腔、表演相一致,李桂芝的表演和唱腔有真正评剧味儿。因此,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她在全省是小有名气的评剧演员。

    在落实“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过程中,梨树评剧团也曾排演过一批现代剧目,李桂芝先后主演了《两个女红军》、《红霞》、《江畔一支梅》、《向秀丽》、《洪湖赤卫队》、《霓虹灯下的哨兵》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时装戏。她从扮演古代的俏佳人,到扮演现代的女英雄,是经历一个由不熟悉到熟悉,由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她做出过艰苦的磨砺,也付出过一定的代价,而观众只知道李桂芝演啥像啥。

    1959年12月成立了梨树人民艺术剧院,李桂芝任副院长。为培养新生力量,1960年成立梨树戏校,她任校长兼任唱腔、表演教师,专教女学员青衣和花旦的唱腔和表演。她在艺术教育中,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做到了手把手、口对口的教唱,要求学员登台演戏时要把握住手、眼、身、法、步五个字,即:手势、眼神、身段、方法、步伐。她经常向学员讲述自己当年学戏的情景,自己学戏时有一次她做一个“哈腰拾帕”的动作,一连做了5次都不合师傅心意,后又做了9次师傅才拍手通过。她苦口婆心地教育学员:“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演员,必须多下苦功。 ”经她亲手培养的十多名女学员结业后,分别充实到评剧团和地方戏剧团,其中李慧英(女)等人被输送到四平地区越剧团,后来唱了主演。1962年戏校撤消,李桂芝任评剧团副团长。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剧团演出活动中断。1969年评剧团解体,演职员分流到其它各行业,李桂芝被分配到商业系统服务行业,到旅社当了服务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她重新归队回到艺术表演团体。这时的李桂芝已年近五旬。1980年她到梨树吉剧团(后为戏曲剧团)工作,职务仍是副团长级,她由前台退至后台,对剧团新时期的艺术建设做了很多工作。

    1987年在首次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中,李桂芝被评为国家三级演员(中级)。她在政界有一定的位置,自1961年至1966年她曾是梨树县人民代表,是梨树县第四届、五届、六届人民委员会委员。政协梨树县委员会第六届常务委员,第七届、八届委员。

    李桂芝终生未婚,始终同父母生活在一起。她孝顺父母,赡养老人,在梨树早已传为佳话,父母去世后她与侄女李元荣相依为命。1994年9月,李桂芝因病去世,享年61岁。




欢迎光临 评剧论坛-评剧曲谱网 (http://www.pingju.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