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促成东西路评剧的再度结合为祖国文化建设献计出力
[打印本页]
作者:
常子金
时间:
2013-1-24 09:24
标题:
促成东西路评剧的再度结合为祖国文化建设献计出力
在西路评剧申遗成功、西路评剧研究会上的讲话 (根据录音整理)(节选)
2013年1月20日
翟小纯
尊敬的各位老前辈、老领导、老朋友、兄弟姐妹们、广大戏迷朋友们:
今天大家冒着风雪参加这个活动,我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以龚占海院长、郭启宏主席和李院长为首的老领导,以小玉霜为首的老艺术家,以黄兆龙老师为代表的中坚力量,中国评剧院、天津评剧院、海淀评剧团、刘秀荣评剧团、石家庄青年评剧团、祁伟摄影工作室、宇杨评剧苑、飞腾彩印制版公司、东成伟业公司等单位,中央电视台、中国文化报、团结报等重要媒体和团体参加了今天的活动。大家热情支持评剧文化事业,西路评剧、东西路评剧的结合、创新和发展大有希望、前途光明。
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非常有信心。我觉得不到2020年小康社会的硬件就能建成,我想在座的同志们也都十分有信心。不管是经济总量还是GDB都没问题,我所担心的也是许多同志担心的是文化软实力能不能达到预期水平,我想我这个担心是有道理的,我们可以经济总量全球第一,我们可以GDB 全球第一,但一个国家能不能站得住,最终看的是文化软实力,这是最重要的。如果缺乏文化传承,这个国家没有底蕴,缺乏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不能算是强国。今天这么多老领导、老演员、老朋友以及支持西路评剧发展的戏迷前来参会,是文化的幸事。我们在干什么?我们不图名、不图利,难道图的是风雪交加?图的是简陋的会场、图的是“穷忙”之傻气?我们在干什么?我们是在无私奉献!我们是在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做贡献,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啊!我们在实实在在的践行爱国主义,今天同志们来支持西路评剧审遗成功,是为我国文化建设贡献力量,是积了大德的,是积德、积福、积寿、积喜、积顺,各位吉祥!
老院长龚占海、李院长为评剧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小玉霜老师80多岁,白发苍苍,我从小就看她的戏。还有马征老师、苏纯飞老师、庚琦老师,刘平团长、祁伟老师等艺术家都是无私奉献。宇扬几个人凑钱排王少安赶船,图什么?大家图的是文化传承,为的是文化软实力,为的是建成美丽中国做贡献。今天还要特别感谢中央电视台11频道等媒体的宣传报道,没有媒体的宣传,文化事业举步维艰。
张淑桂80年代初期支援海淀评剧团,也是中国评剧院的重要举措。张淑桂五十年代就出名了,六十年代,大街上蹬“三轮车”的工人老大哥,一边蹬车一边唱“夸手”,我从小看评剧院的戏长大的,所有名演员的戏我都看过,在戏曲鼎盛的时候,这一晚上不管谁,一个“好”拿不下来的一点不新鲜,张淑桂老师还就是有点自己的东西,当然嗓音可能不如新凤霞,韵味不如小白玉霜,但是舞台效果咱们实事求是的讲还是非常好的,像《甜蜜的事业》,一晚上一会儿一个“好”。就在艺术巅峰的时候,人家海淀区委区政府派贾茂松书记来中国评剧院说:我们想要张淑桂支援海淀评剧团。胡沙院长当时就说:你们要其他演员可以考虑,要张淑桂我们要认真考虑考虑。经过海淀的多方工作,评剧院院长胡沙,书记胡斌找到张淑桂说:“海淀评剧团原来是中国评剧院的青年队,马泰就曾在那里工作过,他们点名提出请你去支援。我们说,你们借别人好办,借张淑桂我们得慎重考虑。党委经研究提出,你只去支援2年,工作关系、工资关系,一切待遇都留在评剧院。你愿意不愿意去?”张淑桂说:“第一,要问我愿意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第二,如果是组织决定,作为中**员,我服从。”那时是文革刚结束,张淑桂又刚入党,她说不去?现在的党员叫你干什么去,也要服从组织安排啊。不管外界怎么说,实际上成就了海淀评剧团,现在北京市除了有中国评剧院,还有个区属的国有的国家拨款的评剧院团有什么不好啊,这对评剧文化是何等的重要,对首都评剧院团的格局建设打下了深厚的历史基础,到现在还有一个区级评剧团、还申遗成功,西路评剧申遗下来了,这不是幸事、这不是美事、这不是评剧的好事吗?所以说这一步走的对,张淑桂本人可能受了些委屈,影响力不够了,也不出名了,黯淡下来了,但是保留住了一个评剧团,形成了北京市评剧院团的文化格局,今天非遗申办成功这对评剧的发展是积了大德的好事,就崇这一点,张淑桂长寿。
在今天看来,文革前《向阳商店》是评剧的经典;文革版的《向阳商店》也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在演员、台词、舞美、音乐等方面、实事求是地讲,现在没达到那个高峰。所以郭启宏老师您现在还在这个高峰上,我们是希望别人超过您,就是为了让别人超过我们,才顶风冒雪的来从事文化事业。海淀评剧团马团长带领这帮人坚守着这块重要的评剧阵地,为了今天的会议他们做了大量辛勤的工作。今天中国评剧院蔡院长来,大家很高兴,非常感谢!这体现了评剧院的大度、包容,我们评剧缺这个,我们评剧缺乏这种沟通与凝结,评剧院这次吸收各方面精英排《林觉民》是很成功的,我去参加讨论了,王院长、吴书记谦虚低调,我们一起讨论艺术收获颇丰。实事求是地说,从演员、舞美、灯光、气质、形象、唱腔、乐队综合因素上说,中国评剧院还是领先的。最近宇杨网报道,评剧院搞的杨三姐与相声混搭,我想会有好效果的,因为他三贴近,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这种尝试很重要。
今天,我们讨论西路评剧的传承问题,同时也是对老艺术家的一种缅怀。今天一看见龚院长,我就心潮起伏。我想起了老艺术家刘淑萍老师。当年,在珠市口煤市街,张淑桂、刘淑萍姐俩形影不离,不管去哪演出,她们都一同去“华北”(丰泽园)集合,老姐俩几十年如一日排了多少戏呀。如果今天刘淑萍老师在座该有多好啊。我们缅怀刘淑萍、陈少舫,赵丽蓉等老艺术家,他们对西路评剧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他们的在天之灵也希望评剧发展,特别是评剧的全面发展。
黄兆龙老师,前年为“王少安”谱曲子,去年又为《社区人家》谱曲子,他对马泰唱腔的贡献以铭记在马派的经典唱段中。最近看社区人家,王建生老师宝刀不老,风韵犹存,我突然想起《杜鹃山》的“三起三落来”来,那时我第一次看王老师的戏。马征老师编导的《社区人家》,深入社区,深入老百姓之中了,有人说:张淑桂你们怎么还去社区演出什么的,有什么寒碜的?没什么寒碜的,我觉得:既能在国家大剧院演,也能在老百姓的炕头上唱,才是真正的艺术大家。崔迎春老师是戏剧高材生,她是京剧、评剧、梆子三下锅,人家是京剧研究生来支持评剧,精神可嘉。呼家楼街道的书记、主任是为评剧做出贡献的社区代表,飞腾彩印制版公司、东成伟业公司大力支持评剧,黄兆龙老师的夫人把家腾出来支持拍戏,排戏时一天三顿饭的做,人家图什么?不仅提供场地,煤、气、水、电,还搭粮食——无私奉献。宇扬网站的费宏宇、susu大姐、紫荆、王凤伟他们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办成了当今中国评剧界“顶天立柱”般的网站。天津评剧院的领导和老师这么远都跑过来了,支持这项工作,这才是评剧一家人嘛!苏纯飞、张本月老师我很早就看他们的戏,我一看就感动啊!苏纯飞这次社区人家唱得非常好,某种意义上比张淑桂老师唱得好。只有我们大家高高兴兴的做这个传承,我们的文化必将大发展、大繁荣。
我们从小血液里就灌输了评剧的因素,现在只要大弦(板胡)一响,我就想看一看,我们有一种情结是我们对评剧的不离不弃,最重要的还是为了我国评剧文化的传承,为了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和建构,这个道理是站得住的。今天有事没来的同志不见得就有别的想法,只有我们搞大评剧,大包容、大推进,我们才能把评剧做成大文章。
本来我还想好好总结西路评剧和张淑桂的艺术。各位刚才都说了,我归纳总结三点:(一)张淑桂是代表中国评剧院第一次演出西路评剧大戏的、并引起轰动的、第一个西路女小生、女主演。张淑桂是新中国西路评剧最早的探路者、开创者和成功实践者之一;(二)张淑桂是东西路评剧结合最好的演员之一。有代表剧目、代表唱段、即名剧名段,张淑桂是东西路评剧全面发展的成功范例;(三)张淑桂是舞台效果最好的评剧演员之一。一般情况下,张淑桂的掌声是最多的、舞台效果是最好的。另外,从评剧的发展看,西路评剧更适合年轻人,西路评剧活泼、高亢、振奋、婉转,特别是类似“ruapu”的演唱,在节奏、板头、悦动、起伏、翻转等技巧的运用上,都是可以研究借鉴的,东路评剧的按部就班与西路评剧的变化多端的有机结合,是评剧发展的必由趋势。
西路评剧研究会今后要在西路评剧的培训、研讨、实践和西路评剧自身理论研究上做大量工作。
(紫荆根据录音整理)
[
本帖最后由 玉芙蓉 于 2017-6-17 21:48 编辑
]
欢迎光临 评剧论坛-评剧曲谱网 (http://www.pingju.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