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西路评剧研究会1月20日在京举行 [打印本页]

作者: 常子金    时间: 2013-1-21 17:45     标题: 西路评剧研究会1月20日在京举行

作者:紫荆
昨日评剧表演艺术家、专家不畏严寒冒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脚踏积雪从天津、河北、廊房等地赶到北京刘秀荣评剧团参加《西路评剧研究会成立》发布会。到会人士心情振奋,为张淑桂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西路评剧第四代传承人而鼓掌。发布会上,与会者每人都得到一本由祁建、祁伟摄影的《东腔西韵 “单“桂飘香》纪念画册。

翻开画册一幕幕映入眼帘,这不单单是一本多年照片的集合体相册,而是一位评剧艺术家光彩夺目的艺术人生史册。

会上,听着张淑桂的西路评剧唱腔,仿佛又把人带回了那个评剧顶盛的年代。海淀评剧团团长马达首先做了发言,评剧一级作曲家黄兆龙、中国评剧院副院长蔡长旭,当代具有实力、有实绩的著名文学家郭启宏,著名评剧琴师,原中国评剧院院长李广原,原中国评剧院副院长龚占海、评剧表演艺术家小玉霜,海淀评剧团书记吴淑敏,海淀评剧团团长马达,天津评剧院三团团长王秋明,原牡丹江文化局局长刘平,中国团结报社社长翟小纯,评剧表演艺术家苏纯飞、张本月,王建生、庚琪、艾丽珍等、著名影视演员马征、《社区人家》剧组负责人,摄影家祁伟等等众多人士参加了会议。央视11频道戏曲采风栏目记者、中国文化报记者等媒体现场采访。戴月琴、王金章等艺术家公务在身不能到会打电话致贺申遗成功。黄兆龙、龚占海、蔡长旭、郭启宏、刘平、马达、苏纯飞等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

大家畅所欲言从西路评剧的起源、西路评剧的兴衰历史,谈到当今西路评剧的濒危状态,抢救性的工作迫在眉睫。

当年中国评剧院选派刘淑萍和张淑桂跟西路评剧第三代传人小蜜蜂老先生学习精湛的西路评剧艺术。小蜜蜂口传心授,一句句念白,一个个动作及唱腔调式的教刘淑萍和张淑桂姐妹。刘淑萍离开了我们,传承西路评剧的责任历史的落在了张淑桂身上,张淑桂年事以高今年72岁了。

西路评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经过海淀评剧团两年多的努力终将西路评剧申报成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发布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张淑桂评剧的可贵之处在于全面二字;而张派艺术的可贵再于融会贯通。张淑桂是当今唯一一位能全面掌握、运用评剧风格特点的评剧表演艺术家,张派艺术是将评剧艺术的精髓要素融会贯通跻一身的评剧表演艺术流派。

众所周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标志性的事件是中国评剧院抢救性挖掘、整理、学习蹦蹦戏,并将蹦蹦戏定名为西路评剧。不仅把《花亭会》等代表性剧目搬上舞台,还运用西路评剧的元素创作出经典的现代评剧剧目,极大的提升了西路评剧的社会影响力。

研究会认为:西路评剧不是评剧的分支,更不是流派,西路评剧是评剧中不可或缺的评剧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只有包含了西路评剧的评剧剧种才是完整的全面的。张淑桂的代表性唱段《夸手》《一杯糖水》《见口袋》等无不闪烁着西路评剧的光彩,以致流传至今,并广为传唱。但很多的人并不知道好听得唱段中融入了许多西路评剧音乐的元素。

张淑桂评剧艺术不仅与东腔评剧有师承关系,西路评剧同样也有师承关系,她是现今硕果仅存的系统学习过并完全掌握继承了西路评剧精髓的评剧表演艺术家,而在东西路评剧结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张派艺术,更是在众多的评剧流派中独树一帜,特点鲜明。纵观评剧的历史其发展进程,东西路评剧融为一体,成为了现代评剧。

研究会上大家感到遗憾,西路评剧本应属于国家评剧剧种的保护项目,由于现存体制问题,张淑桂西路评剧项目只能为区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西路评剧虽然属于国家的,但是传承人只能按行政区划来申报,张淑桂的人事关系属于海淀评剧团,因此海淀评剧团单位义不容辞的担当了申报单位。

海淀评剧团希望不远的将来以西路评剧研究会为起点紧密配合中国评剧院和刘秀荣评剧团的非遗保护工作,坚持评剧剧目的完整性,还西路评剧在评剧中的重要位置,为张淑桂在非遗传承工作中应有的社会地位继续努力。

[ 本帖最后由 常子金 于 2013-1-24 20:59 编辑 ]




欢迎光临 评剧论坛-评剧曲谱网 (http://www.pingju.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