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筱俊亭老师的琴师—张宝珍
[打印本页]
作者:
hyx-sgh
时间:
2013-1-4 10:47
标题:
筱俊亭老师的琴师—张宝珍
介绍筱俊亭老师早期的琴师-张宝珍
筱俊亭的琴师张宝珍
张宝珍 天津市宝坻县大口屯乡东绣针口村人。1909年10月25日生。其父张秀亭是当地有名的民间乐手(即吹鼓手)。张宝珍从小受到家传,经常给父亲打下手,逐渐学会了许多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如唢呐、笙、板胡、单皮鼓、架锣(又称扁钟)等,他都拿得起来。十几岁就与他人搭班从事民间艺术活动,谁家有个红白喜事总是少不了他。就连孩子满月或大病初愈,也要请他去庆贺(当地称“请堂会”),很少几个人就可以唱一出戏。多演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经常与之合作的老搭当有武清县的张敬科(此人曾给天津时调演唱家王玉宝吹笙,在广播电台工作)和陈有库(曾给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拉京胡),还有牛镇的赵艺海。张宝珍二十岁出头,也就是天津时兴评剧的时候,就在天津大戏院给李文芳、筱俊亭伴奏,而更多的时间是给筱俊亭拉大弦,一拉就是十三年。筱俊亭在十四五岁以前也曾经和大多数评剧演员唱一个调门,拼着气力向上顶,觉得很吃力。因为她的嗓音较低,大致相当于女中音,于是琴师张宝珍帮助她采取抹去高音发展中、低音的办法,试验创造了一些适合她自己的嗓音的新唱腔。比如,一般评剧唱腔常用的落音是2,而她的唱腔相应的落音是6,低了三度。在琴师的长期刻苦的辅作下,她就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逐渐形成了低回婉转,节奏多变,韵味隽永,别具一格的评剧唱腔流派。从中使张宝珍的琴艺得到了发展。他演奏的特点是柔和细腻,饱满中听。特别是对慢、拖腔的伴奏,他常用加字包腔的手法,就是伴奏的音阶比唱腔的音阶多一些,把唱腔包裹在伴奏之中,听起来就不显得单调,并与唱腔一起达到慢而不断,明快流畅的艺术效果。
1945年因天津遭灾(发大水),人们没有心思看戏,戏班只好解散。筱俊亭回到东北。张宝珍就参军了,后转业回乡,1985年秋,筱俊亭来宝坻演出时,多次打听张宝珍,后来专门到大口屯演出了一场。这二位老人相逢时回忆起四十多年前的往事,激动的双双落泪。
1946年解放四平的战役中,我军被敌人包围了七层,内外失掉联系,突围几次没有成功,处境非常困难。张宝珍心生一计,经向上级汇报后,领导非常满意,决定按他的办法去做,他组织了一个排的同志和几位团以上领导干部参加,搞了一个假出殡。把枪枝弹药装在棺材里,张宝珍在前边吹喇叭,后边抬着棺材,“孝子”们和车上的“女人”连哭带嚎,假戏真做,很容易地瞒过了敌人几道防线。突围成功了,同志们立刻打开棺材,拿出枪枝,同友军一起击溃了敌人。又一次证明了文艺能起到枪杆子所起不到的作用。此次突围给张宝珍记了一功。此后他多次利用类似办法骗过敌人的封锁,及时满足部队的物资供应。
在解放天津时,为保护天津城不被军火摧毁,曾发动了强大的政治宣传攻势瓦解敌军,迫使敌人放下武装。张宝珍利用他的文艺才能,在政治宣传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他在部队期间共参加大的战斗二十多次,荣立大小战功共四次。
1952年他解甲归农,曾任本村党支部书记。1958年任大口屯公社(范围相当于现在的新开口、南仁孚、大口屯镇、马家店、郝各庄五个乡镇)文工团团长,兼文场琴师。三年困难期间文工团解散。他回到本村重操旧业又当起了吹鼓手,在青龙湾河两岸提起张宝珍的小喇叭,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特别是在武清县更出名。他的小喇叭曾被邀到宁河县(大、小海北、俵口镇)、蓟县、北郊、通州等地表演。多年来他义务教徒二十余人,比较出名的有武清县草地的王凤山和宝坻县大口屯镇后贾各庄的李纪。(摘自《宝坻文史资料》第六辑《评剧专辑》第153页,张宝年撰写)
[
本帖最后由 hyx-sgh 于 2013-1-5 18:38 编辑
]
欢迎光临 评剧论坛-评剧曲谱网 (http://www.pingju.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