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中国评剧事业的发展的关键是需要有出类拔萃的领军人才 [打印本页]

作者: 评剧鉴赏家    时间: 2012-11-17 05:02     标题: 中国评剧事业的发展的关键是需要有出类拔萃的领军人才


        —— 三位评剧老艺术家共话中国评剧事业:历史﹑发展及未来......

       伴随着中国第八届评剧艺术节的开幕,中国评剧传统艺术的魅力再次在凤凰城掀起了视听冲击波,而这样的评剧艺术盛会带来的不仅仅是评剧艺术的唯美展示,更是评剧艺术家们对中国评剧未来发展的推动和期盼。2012年9月2日,著名戏剧评论家李庆成、著名评剧作曲家王其珩和著名音乐家韩溪三位老艺术家齐聚一堂,畅谈了中国评剧未来的发展。

  一,历史——评剧从唐山走来必将灿烂于唐山

      
      谈到评剧的历史,就必然离不开唐山,离不开成兆才。正如著名音乐家韩溪老先生所说:1909年4月22日,成兆才在永盛茶园首演,这可以说是中国评剧的生日。
      在经历了全盛、萎缩甚至断档后,中国评剧艺术并没有在历史中消退,而是在中国评剧老艺术家们的坚持下扬帆起航。早在1984年,纪念成兆才诞辰110周年活动在唐山举行,1989年,振兴评剧交流演出在沈阳举行,当年,纪念成兆才诞辰115周年活动在唐山举行并在滦南建成成兆才纪念馆。1992年,又举办了评剧青年演员汇报演出,推出了曾昭娟等一批青年演员。而《风流寡妇》、《戏圣传奇》等一批涌现出来的优秀剧目,也成为了评剧界的经典剧目。“这些活动可以说是中国评剧节的序幕。”作为“振兴评剧交流演出”的组委会秘书长,著名戏剧评论家李庆成当年主持评奖,他也见证了中国评剧节的成长历程。
      因此,作为中国评剧的发源地,加之有着雄厚的艺术的土壤和经济实力,2000年,首届中国评剧艺术节在唐山举办,而此后连续七届都未移师它地。

  转眼已经是连续主办了八届中国评剧艺术节,唐山也在期间培养和挖掘了一批批评剧人才和优秀作品。张俊玲、罗慧琴等梅花奖得主和《成兆才》、《香妃与乾隆》、《变迁》等优秀剧目在历练中享誉戏剧领域。

  “唐山应该出更多的评剧人才,评剧从唐山走来,也必将在唐山开出更灿烂的花朵。”已经83岁高龄的著名评剧作曲家王其珩老先生对唐山有着更多的期许。

  二,发展——唐山评剧发展广受赞誉

 
        据了解,七届评剧艺术节已经推出了新创剧目87个,整理剧目14个,培养了大批评剧优秀人才和优秀剧目,也培养了一批年轻的观众。

  事实上,中国评剧艺术节在唐山的成功举办,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唐山评剧界的发展。“中国评剧节,不仅涌现出了很多优秀人才和剧目,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县区评剧团的积极性。”看着中国评剧一路走来,戏剧评论家李庆成感受颇深,他对唐山评剧的发展更是连连肯定。“北京的专家有这样一个说法,就是‘南茅北张’,茅是茅威涛,张就是唐山的张俊玲。”李老说,张俊玲的艺术造诣和社会影响力不仅在唐山,甚至在戏曲界都是值得赞叹的。

  作为唐山的文化名人,韩溪老师对唐山评剧的发展有着绝对的发言权。“丰润评剧团从《曹雪芹》,到《刘姥姥》,再到今年的《小英雄雨来》,一直从本土文化挖掘,一年演出400场,是非常不容易的。”韩老说,此外,滦南每届都会推出一部新戏,今年以高淑珍志愿者群体为原型的《爱心小院》值得期待,作为成兆才的故里,滦南真正做到了后继有人。

  
三,未来—— 中国评剧复兴需要领军人物

  “如今,评剧的发展确实让人感到欣慰,中国评剧节的成就有目共睹,但相对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大背景,评剧的发展显然还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还有很多方面的不足需要不断的进步。”我国著名评剧作曲家,评剧宗师韩少云的爱人王其珩表达了他的心声。

     对于中国评剧发展的不足,三位老艺术家观点一致。首先是人才问题,如今的评剧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还未解决,而地方剧种应该有地方政府相应的扶植政策;其次,人才不仅是演员,编导、音乐创作等人才比演员更加贫乏。“中国评剧发展呼唤领军人物。”王其珩老先生用一句话点出了评剧发展的“症结”。“就地方而言,各地都要有领军人物,但就全国而言,还要有高层次的领军人物,要有远见,有措施,能带领人们干大事。” 三位老艺术家共同呼吁,希望未来能组建一个全国性的评剧发展促进组织,让有威望有远见有能力的老艺术家们共同为评剧发展作出示范和引领。


信源:《燕赵都市报》— 冀东版 记者:刘超


[ 本帖最后由 评剧鉴赏家 于 2012-11-17 05:21 编辑 ]




欢迎光临 评剧论坛-评剧曲谱网 (http://www.pingju.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